以匠心鑄魂 用堅守傳薪
——致敬楊洛書與非遺傳承的時代力量
□新派特約評論員 劉志偉
在濰坊“40年?40人”群星譜中,“中國年畫王”楊洛書如年畫上醇厚的朱砂,既含明艷生命力,又蘊歲月厚重感。他以96載人生為卷、鋒利刻刀為筆,將對木版年畫的堅守刻進時光,不僅護住千年技藝根脈,更用一生執(zhí)著鑄就時代精神豐碑。
楊洛書的堅守,是刻入骨髓的“匠人本色”。從年畫作坊的普通手藝人,到萬眾矚目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數(shù)十年間,他始終與梨木為伴,視木版年畫為生命延伸,而非僅僅是謀生工具。在追逐流量、人心浮躁的時代,他用變形指節(jié)詮釋了“癡勁”與專注,這份“寧做雕蟲、不為鴻篇”的堅守,恰是當下社會稀缺且亟需的品質(zhì)。無論是建設更好濰坊的藍圖,還是推動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的命題,都離不開這種心無雜念、久久為功的“釘釘子精神”。
楊洛書的傳承,是融入血脈的“文化使命”。他不只是被動的技藝守護者,更是主動的文化擺渡人。他帶濰坊木版年畫走出齊魯、走向國際,讓世界看見中國傳統(tǒng)美學魅力;以年畫為載體,鐫刻春節(jié)喜慶、民俗溫情與民族記憶,讓木版年畫成為能與現(xiàn)代人對話的“鮮活文化符號”。他用一生實踐詮釋非遺傳承真諦:傳承不是簡單復制,而是在守正基礎上創(chuàng)新,讓古老技藝與時代共振。
如今,他雖已遠去,但播下的文化種子在齊魯大地生根發(fā)芽,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年畫,傳承人接過刻刀續(xù)寫傳統(tǒng)新生,這種“傳幫帶”力量,正是濰坊文化軟實力的生動寫照。
楊洛書的精神,是穿透時代的“榜樣之光”。他入選濰坊“40年?40人”,正因他的故事超越“藝人”范疇,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時代奮斗精神。經(jīng)濟轉型升級、城市品質(zhì)提升、文化振興推進、民生福祉改善,都需要千千萬萬個“楊洛書”——他們或許不在聚光燈下,卻以堅守書寫平凡中的不凡;或許無驚天壯舉,卻以樸實執(zhí)著在領域內(nèi)成就卓越,成為時代基石。
木版年畫的色彩會隨歲月淡去,但楊洛書的匠心永不褪色;生命有盡頭,但他點燃的非遺薪火必將長燃。他用一生詮釋“以年畫為魂,以堅守為筆”,證明真正的杰出不在聲名浮華里,而在以純粹熱愛與執(zhí)著為時代鐫刻不朽印記的堅守中。
在建設更好濰坊的新征程上,愿我們皆以楊洛書為楷模,以匠心守初心、以堅守擔使命,讓非遺“活”在當下煙火中,讓精神在傳承中生生不息,以實干為墨、擔當為紙,共繪濰坊蓬勃發(fā)展的嶄新畫卷。
編輯:朱明潔 王潔鈺 李麗雪
一審:姜健 李敬友
二審:孫瑞永
三審:管延會